藏族知名翻译家斋林·旺多:民族文化发展应兼容并包杜绝狭隘
中新社拉萨8月11日电 题:(西藏和平解放70年)藏族知名翻译家斋林·旺多:民族文化发展应兼容并包杜绝狭隘
中新社记者 赵朗
现年87岁的藏族著名翻译家斋林·旺多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民族文化发展应吸收不同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兼容并包、杜绝狭隘观念。
1934年,斋林·旺多出生在西藏江孜一带的贵族家庭。小时候,母亲教会他识字、读书,9岁的他便可协助母亲负责文书、拟定契约,“母亲的藏文书法很好,她对我的启蒙教育特别重要”。
12岁时,斋林·旺多成为旧西藏噶厦政府送往印度圣约瑟夫学校的留学生之一。转入国外基督教学校的留学经历,让斋林·旺多对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有了思考。他说:“在印度留学的西藏学生大多来自贵族,受到西方教育影响,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西藏一直持续传统社会制度是不行的。”也是在海外留学时,因为学习了地理,“才知道家乡比英国还要大”。
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三年,斋林·旺多回到拉萨,从彼时成立不久的拉萨市第一小学开启职业生涯,先后辗转教育、旅游等多个部门工作。1985年后,50多岁的斋林·旺多重拾回藏后20多年几乎未用的英文,编写了英文版《西藏导游日记》。
“那时来西藏旅游的‘老外’很多,当导游时写了这本书,对于英语欠缺的导游很受用。”正因此份经历,斋林·旺多后来也被尊称为西藏导游的“祖师爷”。
在旅游部门工作期间,斋林·旺多曾被调到香港成为旅游分公司负责人。尽管当时在香港的工资很高,但他仍坚持调回西藏,认为在藏能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1987年,这位老人还为十世班禅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担任翻译。
1992年,斋林·旺多开启了退休后的翻译和创作。
“儿时,电影《哈姆雷特》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自己也读过原著。但莎士比亚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却唯独没有藏语。”在对原著的热爱和填补文化交流空缺的驱动力下,斋林·旺多退休后首先从莎士比亚原著入手,于2000年时完成了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藏文版的翻译。
他直言:“无论大家对西方文学接受度如何,至少我们有了,这已经成为藏民族的财富。”
此外,他也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歌、《忆拉萨》《老少青对话集》等传诵久远的西藏地方诗歌翻译成英文,增进世界对藏文化的了解。
在斋林·旺多的翻译清单上,还有诸如孔子、巴金、马可波罗等先贤、作家、旅行家的作品,以及《古兰经》《圣经》等宗教经典。然而,碍于身体原因,这个翻译清单如今已成为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
他说:“年纪大了,经历多,靠着毕生所学为年轻人走出一段不成熟的翻译道路。现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为语言翻译工作提升了基础素质。”
斋林·旺多表示,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翻译很重要,它是不同语言沟通的媒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事多语种翻译工作,将世界各地的文学巨著翻译成藏文,藏文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更多语言,推向海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