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无形战场的制胜尖兵——记西部战区某保障队工程师曾文龙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8-24

  中新网成都8月4日电 (曾涛)盛夏时节,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演练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部高原激战正酣。突然,“敌”方出动侦察机对我实施战场侦巡,一旦得手,我方部署将被“敌”一览无余。

  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专业技术中校工程师曾文龙迅速进行判证、分析和评估……很快给指挥所提出应对处置建议。指挥所据此周密部署,最终“敌”目标一到达作战地域就钻入我方布下的电磁“迷魂阵”,无功而返。

曾文龙在高原行军途中吸氧休息。 吴哲锋 摄

曾文龙在高原行军途中吸氧休息。 吴哲锋 摄

  类似这种演练,曾文龙不是第一次参加。电子对抗专业出身的他,从上军校开始就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部队每年组织的重大演训任务,他从未缺席。“我的工作就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掌握和阻断敌人的信号,关键时刻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通过电磁压制帮助我方克敌制胜。”曾文龙说,他一直在无形战场上守卫着祖国的无形防线。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吹响了构建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号角。曾文龙被任命为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

  从军区到战区,联合作战条件下的电子对抗保障,由以往单一的数据保障,向提供多维综合信息的指挥保障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面对更高要求,曾文龙把“制胜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无形战场”当做目标,迈上了能力升级、素质转型之路。

  在曾文龙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人工智能、无人智能作战等书籍,有的已经被翻起了卷边。针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他始终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关克难,将大数据等最新技术纳入研究领域。

  战区成立后不久,首次组织联合演练,曾文龙在筹备阶段发现没有适合任务区域的基础数据,作战计算无法展开。他赶紧组织力量紧急整编、加载作战数据,连续一周“钉”在办公室,终于在正式演练前将问题归零。演练中,他完成几十种场景的仿真推演,创新提出8项作战计算指标模型、1项作战计算理论,实现了联合作战指挥中电子对抗保障的“开门红”。

  “高原高寒地区是西部军人的主战场,更是电子对抗保障力量的主阵地。”为准确翔实地了解战场环境、感知战场变化,曾文龙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铆在雪域高原。他14次赴高原边防执行任务,行程10余万公里,上百次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足迹踏遍了西部边防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

曾文龙(左二)指导部队官兵操作装备。 吴哲锋 摄

曾文龙(左二)指导部队官兵操作装备。 吴哲锋 摄

  以往,受地形、天气、设备等影响,采集数据基本是“守株待兔”,有时蹲守十天半月也一无所获。轮到曾文龙负责这项工作时,他打起了“运动战”,并优化了设备,采集数据的效率明显提升。

  以往,数据采集单打独斗、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保障作战需求。曾文龙借助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优势,想方设法推动联合作业机制落地落实。他到厂家和部队调研,掌握不同军兵种装备参数技术标准,打通信息共享链路。利用训练监察时机,检查督促诸军兵种一体筹划、一体联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航天、航空和地面等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业务室成立之初,人员来自不同军种,专业方向、作业方式和思维习惯差异较大。面对战区全新的保障需求和联合作战人才的稀缺,曾文龙天天琢磨着如何招兵买马、为战育人。

  “你有自行车吗?”参谋吴哲锋到业务室报到的第一天,就被曾文龙问懵了。办公点与住宿点相距3公里,虽然有班车往返,但加班太晚就赶不上了。曾文龙把自己的车钥匙给他,说:“今晚你就可以加班了,加完班骑我的自行车回去吧。”

  曾文龙还让吴哲锋与自己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白天手把手传方法经验,晚上“开小灶”教专业知识,每逢大项任务都给他“压担子”。通过悉心帮带,吴哲锋半年后就成长为业务骨干。

  “业务室的士官不是跑腿打杂的,是要当干部培养、当参谋使用的。”曾文龙对战士的培养也十分用心,为他们逐一规划了“成长路线图”。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