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将上市 它的“天花板”在哪里?
京东集团在零售主业之外的三驾马车——物流、科技金融、健康。健康已经率先上市,科技金融鉴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拆之后,现在轮到物流的独立上市。
这是京东集团2017年独立运营,成立各大子集团以来,关于各业务线IPO的传闻就不绝于耳。现在随着物流的上市,京东集团正处在集团上市(2014年美股上市,2020年港股上市)之后发展最佳期。
虽然最终敲定的时间比预期中晚了些,但却也是个不错的时间点,内有社会化初见成效、疫情中的优秀表现,外有顺丰的市值大涨,港股市场的利好。而且,投资人们也已经期待了太久,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
2月17日,京东物流递交了招股书,从招股书中,有人看到的是营收的增加、亏损的收窄、毛利率的增加,却忽略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京东物流的天花板。作为在业务布局上与京东物流高度重合,且在诸多方面领先京东一头的顺丰,是京东物流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京东物流的基本面
2014年,京东的营收增速、年活跃用户数增速变缓。2018年其营收增速已降至30%以下,用户数也被拼多多超越。寻找新流量,将业务重点转向服务收入,物流被京东寄予了撑起下一个增长点的厚望。
2017年4月,物流业务被京东拆分出来独立运营,在之前的一年,京东物流就已经以品牌化运营的方式,对面向社会开放C端快递业务的运力。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布局,如今的的京东物流早已不是那个完成京东自营电商交付的工具,而是一个已经商业化运作的全行业物流服务平台。
独立运营以后,京东物流为社会商家提供了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客服、售后在内的,可组合的线上线下、全渠道、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经过多年布局,如今“京东物流”已经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六大物流网络。
从京东物流提交的招股书来看,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个季度,京东集团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1%、61.6%和56.6%。
这意味着京东正在逐渐减弱对于自家商流的依赖,成为一家社会化的物流公司,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效应也逐渐放大,扩充收入的同时降低边际成本。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的收入分别为379亿元、498亿元、495亿元。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分别是31.6%、43.2%。
净亏损也从2018年的28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22亿元,再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170万元,照这个趋势,扭亏为盈指日可待。
亏损逐渐收窄的原因在于,大规模投入期已过,规模效应下成本摊薄。早在2019年Q2财报发布时,刘强东就曾透露,京东物流在一线城市的投资已经结束,履约费用率在逐步下降。
反映在毛利率上,就是逐步提升,2018年京东物流的毛利率为2.9%,2019年到了6.9%,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升至10.9%,毛利为54亿元。
京东物流的天花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在增加,营业成本也在同步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成本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9.4%,从316亿元增长至441亿元。同期的营收增幅为43.2%,也就是说基本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从成本结构来说,主要由员工福利开支、外包成本、租金成本、折旧及摊销、其他组成。其中前两者也就是运力上,就占到了整体的68.9%,而这部分成本基本是没有下降空降的,包括租金成本、折旧及摊销等,也基本是固定成本。这意味着,其成本下降的空间不大。
而这也是京东物流此前被质疑很多的“规模不经济”的点,即到达一定零界点后,其成本的下降可能会陷入停滞。
这倒不是京东物流一家的问题,而是所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当劳动密集型再加上自营,难度会变的更大,物流行业内毛利最高、营收规模最大的顺丰,净利润率也就不到4%,也就是说盈亏就在一哆嗦。
不得不说,物流着实是个捡钢镚的苦生意,直营物流更甚。直营看起来什么都是自己的,效率、服务质量都有保证,但付出的成本也是很高的。
这两年,顺丰速递的票均单价虽比行业均值,高出超过百分之八十,但毛利润率却并没有多高。2020年前三季度,顺丰的毛利率为18.12%,而中通为23.46%,京东物流同期的毛利为10.95%。
从10.95%追至18.12%,基本就是京东物流接下来几年的进步空间了。不过距离顺丰,京东物流从硬实力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追赶。不管是航运、网点密度、国际业务,顺丰都领先京东物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