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深厚人民情怀的文艺工作者
——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系列评论之三
文艺应该为谁服务?今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并非老调重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文艺作品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广受好评,文艺市场活跃有序、生机勃勃,文艺队伍人才辈出、充满活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盛世气象日益显现。
越是局面好的时候,越要头脑清醒。我们既要看到文艺发展的主流令人振奋,又要看到某些局部也存在着风险隐患。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重要思想,我们对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此,我们呼吁,努力做有深厚人民情怀的文艺工作者!
一
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立场。也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信念。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是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的自发咏叹,也是最早期的文艺创作。中国几千年的文艺史,就是一部歌咏生活、歌咏人民的创造史。《诗经》是我们先民生活的诗意写照,屈原、司马迁、杜甫、苏轼等的诗文都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陆游、辛弃疾、顾炎武、龚自珍等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宋元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昆曲、京剧等文艺形式,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中传承发展的。
做有人民情怀的文艺工作者,心里就要永远装着人民。从左翼作家联盟到延安鲁艺,始终贯穿为革命、为人民而创作的主题主线。小说《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音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南泥湾》,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等,都来源于人民、深受人民喜爱,都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爆款”作品!今天仍值得文艺工作者从中汲取滋养。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家们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一大批文艺经典。柳青放弃大都市生活来到陕西皇甫村,一扎就是14年,与农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写出《创业史》这部不朽之作。被誉为“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为人民歌唱,为时代抒怀,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洋溢着赤子之情的美妙旋律,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电影《李双双》《焦裕禄》《杨善洲》等讴歌基层干部的经典,鼓舞着一批批党员为民奉献。电视剧《渴望》《篱笆、女人和狗》《外来妹》曾经引得万人空巷,《茶馆》《朝阳沟》《红色娘子军》等舞台作品久演不衰。
很多老电影的片段至今仍在网上广为流传,一位网友留言:“老电影,在大操场上放映,迎着风,屏幕会晃,却看得我们如醉如痴。那时的电影里,有生活、有能量。大美!”这些话,使我们深受感动,也给我们深刻启迪:文艺作品聚焦人民,才会不朽!
实践充分表明,坚持“二为”方向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的聚光灯只有对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才会格外生动逼真,文艺的芳华才能永远绚丽绽放。
二
文艺只要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作家路遥整个身心扑在广阔的大地上,深刻感知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思所想,秉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写出了三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巨作开启了一扇近距离观察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窗口,累计销量已超过2000万册,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
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工作的40多年,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40多年。他与人民贴得近、感情真,形成了“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因而受到人民衷心喜爱;他塑造的李大钊、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鲜活而丰满,让先烈英模永驻人民心间。
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战狼2》《中国机长》《血战湘江》《红海行动》《你好,李焕英》等赢得好口碑、获得高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