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6-25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3月27日,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内,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现场。现场共设置6个接种工作区,包括测温区、知情同意书签订及健康问询区、信息登记区、疫苗接种区、留置观察及应急处置区、供物资储存冷链区。随着学生返京返校,首都高校进入疫苗全面接种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卡介苗注射器。卡介苗是防治结核病的疫苗,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推广的疫苗之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结核病宣传资料。结核病俗称“肺痨”,防治结核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推广的一项事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传染病医学史上的中国抗疫奇迹

整理:刘昶荣 制图:李晗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肆虐一年多,何时结束,依然是个未知数。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6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1.7亿,死亡人数超380万。这意味着,全球几乎每4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而死亡人数将近格鲁吉亚整个国家的人口数。

  这对人类来说是一场浩劫,然而这样的浩劫在人类发展史上却并不少见:1918年-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感染了5亿人,死亡人数超2500万;1347年-1353年,欧洲鼠疫大流行,夺走了2500万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死亡率达30%的天花,据《DK医学史》记载,到20世纪末,全球死于天花的总人数有3亿;此外,还有致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疟疾、霍乱等,数以亿计的人类因传染病死亡。

  ——————————

  传染病曾是人类第一大死因

  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超过36亿年,而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不过几百万年。由于微生物无处不在,人类与这些微生物的共存与抗争也从未停止。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发生了1700余次传染病,平均每2-3年就会有一次。汉代王充在《论衡·命义》里写道:“瘟气疫疠,千户灭门。”

  古代,人类并不知道这些传染病的真正致病原因,因此防疫之战被动而惨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在没有抗生素和疫苗之前,传染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死因,“人类与微生物共同演化具有漫长的历史,但真正发现微生物以及认识到其与传染病的关系则时间很短,至今才150多年,对病毒的认识更短,在电子显微镜下见到病毒还不足90年”。

  张大庆说,中医在古代主要是治传染病,因为当时威胁老百姓生命健康的病主要是传染病,《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许多中医名典也都是在大疫之后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张大庆表示,人均预期寿命这么低,主要是由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高,拉低了整个人群的人均寿命。造成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则是新生儿破伤风等。当时,我国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00‰,相当于每5个新生婴儿中有1个会夭折。同一时期,美国的婴儿死亡率约60‰,印度、埃及等国的数据也低于我国。

  张大庆说:“当时,12岁之前夭折的小孩都不会专门下葬,因为太常见了。因此也会给小孩起一些很随意的名字,如狗剩,铁蛋儿……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平安地活下来。”此外,当时孕产妇因难产和产后感染的死亡率也高达1500/10万。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中国速度”

  今年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发布会,公布了一组数据:2020年,婴儿死亡率为5.4‰,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9/10万。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94.6‰,孕产妇死亡率也下降了1483.1/10万。2019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

  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宋莉说,我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已经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这三大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婴儿死亡率等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从新中国成立初至2020年,仅用70年左右时间,就跻身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也大幅提高,张大庆说,这样的速度在世界上比较罕见。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