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
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
——专家热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文艺创作和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新时代文艺创作需要什么样与之匹配的文艺评论?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文艺界专家学者。
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的砥砺促进作用
纵观当下文艺评论状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瑾指出:“当下,无论从戏剧界的角度,还是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看,文艺评论似乎被捆住了手脚,一些评论家从‘批评家’变成了‘表扬家’。”
作家王蒙认为:“目前缺少深入、切实,有影响力公信力说服力的评论。”
近年来,文艺界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文艺评论工作迈入新阶段,机制、平台、形态、人才等方面建设均有了新气象。不过,文艺批评仍是文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美言好话多、直面问题少的现象依然存在。
繁荣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意见》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意见》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意见》的实施将使作为方向盘的文艺评论,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精神引导、审美启迪作用。
傅瑾期待改变文艺批评领域的“好好先生”现象,“文艺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文艺评论的功能不是为艺术家抬轿子,而是为了通过对作品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判断,指出创作的成与败、得与失,矫正时弊,引导审美”。
“文艺评论要打开视野,与文艺创作实践共生,积极研究、挖掘更多的参照,敏锐地发现、把握一些文艺现象,认识文艺创作的发展趋势和过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优势,推动创作的开展,使局部的文艺创作经验、艺术触角上升为带普遍性的自觉。”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
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
开展文艺评论,要“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意见》指出,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这就要求评论家超出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一般关注,由微观现象捕捉宏观走向,由代表性现象发现倾向性问题,该倡导的要敢于倡导,该批评的则勇于批评,对于一些疑似有问题的倾向和影响较大的热点现象,要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强化文艺批评的厚度与力度,逐步改变一些宣传多于研究、表扬多于批评、微观胜于宏观的文艺评论现象。
真正的文艺评论不应被市场操纵,不唯流量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智锋表示,文艺评论家应以犀利的视角、锋利的表达,秉笔直书,书写出“人人心里有”又“人人笔下无”的精准到位的评论文章。
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缺失,一直困扰着文艺评论实践。画家田黎明说:“有时候我们画家办的展览,理论家评论的时候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套用,对作品没有熟读就进行评论,画家不见得能够完全接受。”
为此,《意见》要求,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